【中國科學報】在美囚禁114天,他誓言再苦再窮也要回祖國
◎ 黃葆同(1921—2005)
上海人,中國科學院院士、高分子化學家。
一本英文字典、一本地圖冊,這是黃葆同書桌上的標配。
當與來訪者談到某個地方時,黃葆同就會翻開地圖冊指給他看,“嗯,就是這兒”。當遇到學生英文論文中出現拼寫錯誤時,他會隨手拿起英文字典,邊查邊強調“這個詞是這樣拼寫的,絕對不能出錯”。
從覺醒年代的求學者到歷史轉折前夜的留美學生領袖,從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名科研人員到著名高分子化學家,在84年人生歷程中,對待學問黃葆同總是這樣求實嚴謹、一絲不茍,面對選擇又總是追求真理、從容不迫。
歷史轉折前夜的抉擇
1955年8月23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醒目的大標題《黃葆同因申請回國曾遭美國當局無理拘禁》。此時,黃葆同的名字和沖破險阻、艱難歸國的歷程才為國人所知。其實在此之前,他已在留美學生中小有名氣。而他的經歷也是這一時期留美中國學生的縮影。
1944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國民政府恢復了荒廢9年的出國留學考試,名為英美獎學金。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已有5000多名中國留學生分散在美國各地的大學,主要在美國東部和中部。
和那個時代許多年輕人一樣,正在“經濟部”蘇浙皖區特派員辦公處化工組工作的黃葆同參加了留學考試,并考上了自費名額。1947年秋,帶著行李和希望,黃葆同來到美國,在得克薩斯理工大學化學系讀碩士。經過一年的學習和研究,他順利完成了碩士論文,首次發現烏桕油具旋光性,得出烏桕油具有高折光率、高光學活性和高紫外吸收的特點的結論。
在獲得碩士學位后,1948年秋,黃葆同進入紐約布魯克林理工學院繼續學習。在紐約學習的4年,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
在這里,他遇到兩位引路人。一位是博士生導師奧佛伯格教授,他為黃葆同指明了學術方向。奧佛伯格不僅指導黃葆同進行偶氮化合物合成、分解機理及其聚合引發作用方面的研究,還在黃葆同身陷囹圄后給予無私幫助,讓其重獲自由。
另一位是陳秀霞,她是著名教育家陳鶴琴的女兒,是中共上海局派到美國協助相關工作的骨干。經其介紹,黃葆同參加了“北美基督教中國學生會”(CSCA)。這是北美地區最活躍的中國留學生組織,經常組織各種公開集會,討論國內問題、認識新中國、唱進步歌曲。
1949年4月、5月,南京、上海相繼解放,一個人民的新中國誕生在望。6月12日至18日,CSCA以“我們對新中國的信念與行動”為主題,在美國新澤西召開夏令會。參加者熱烈交流了國內的情況,研討今后的方向。
1948年下半年,錢保功、唐敖慶等人開始醞釀籌建“中國科技工作者協會美國分會”。1949年6月18日,全美性質的科協團體“留美科學工作者協會”(以下簡稱留美科協)在匹茲堡大學成立,中心任務是動員留學生回國。
1950年6月,留美科協常務理事、中共黨員丁儆在芝加哥召集年會。會上選舉蘭天、黃葆同、杜連耀、夏煦為區域干事,與丁儆共同組成總會的工作機構。當時,丁儆和黃葆同住,丁儆給其他會員和組織寄出的材料都使用黃葆同的地址。
這一時期,黃葆同參與了留美科協的籌建并一直負責紐約區會的工作,宣傳國內大好形勢,號召大家回國建設新中國。
晚年,他在回憶文章中寫道:“在中國歷史轉折的前夜,國內隆隆的炮聲也震撼了為求學身處異鄉學子的心,何去何從是每個人要考慮的問題?!?/p>
▲1980年,黃葆同(右四)與同事在做實驗。
▲1955年,黃葆同(前排左一)、馮之榴(前排左二)在歸國途中,與同船回國的留學生合影。
▲1978年,黃葆同、馮之榴夫妻二人探討學術。
在埃利斯島身陷囹圄
1949年10月,歷史翻開新的一頁。留美中國學生紛紛踏上回國的征途。1950年上半年,這一趨勢更加明顯。但突然爆發的朝鮮戰爭,讓他們的歸途戛然而止。
黃葆同所在的CSCA和留美科協被列為“顛覆性組織”。凡是申請回國的理、工、醫三科的留學生都收到禁止回國的信。包括黃葆同在內,所有未能及時回國的中國留學生,隨后都陷入了困境。
在當時的形勢下,回國顯然是他們一生的重大抉擇,一經決定就沒有退路。即使還未完成學業,黃葆同也急切盼望回國。在一次留美中國學生聚會中,黃葆同和李恒德(后為材料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興鈐(后為金屬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一鳴(回國后擔任上海市宗教事務局副局長、顧問)都意識到,如果再不回國,怕是十年八年也回不去了。
擔憂很快變成現實。黃葆同因為是CSCA主要成員,以及留美科協創建者之一兼紐約區會負責人,很早就被移民局盯上了。就在著手訂回國的船票時,黃葆同被拘捕、押送到位于埃利斯島的移民局看守所,限制離境。
在埃利斯島容納二三百個床位的大房間里,讀書,打橋牌,給同被拘禁的其他中國人讀電報、寫信、教英文,成為他每日的生活內容。最讓他惦記的自然還是何時能回國。在記錄島上生活的日記里,屢屢可見因師友未能來探望,或得到外界局勢不穩的消息后“心中不安,無精神”之語。
被拘禁以后,為了不讓其他人受到牽連,黃葆同中斷了和同學們的聯系。但黃葆同又是幸運的。時任CSCA總干事孟繁俊和奧佛伯格為營救他付出了艱苦的努力。
最終,經歷114天的島上囚禁生活,黃葆同重獲自由。
再苦再窮也要回來
每周一必須到移民局報到,成為重獲自由后最令黃葆同困擾的事。1952年6月18日,報到地點由紐約市哥倫布大街70號第8層移民局假釋部改為埃利斯島,這樣開車一個來回就是半天。此后幾年間,每周如此。每次離開紐約轄區,黃葆同都需要得到移民局的批準,即使是參加博士學位答辯。
1952年10月27日,黃葆同以二氰基聯環己烷及其相關衍生物的研究順利通過答辯,獲得博士學位。這年秋天,他應聘到普林斯頓大學塑料研究室工作,主要從事高分子新單體合成和聚合研究。
其間,黃葆同結識了一位出身浙江海鹽書香門第的姑娘馮之榴。當時,馮之榴在普林斯頓紡織研究所任研究工程師、纖維物理組組長。1953年10月3日,兩個有著共同志趣和追求的年輕人走到一起。這一天是離國慶節最近的一個星期六。
保釋期間,黃葆同念念不忘的還是尋求各方幫助,爭取早日回國。被保釋3年后,黃葆同的回國之路迎來了曙光。
1954年4月,日內瓦會議召開。我國在會議上取得外交斗爭的勝利,周總理點名要黃葆同等一批中國科學家回國。
同年8月,留美中國學生給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寫了一封公開信,訴說中國留學生的憂愁和痛苦,以爭取美國人民的同情。在公開信發出后的例行記者招待會上,針對政府為什么要禁止中國學生回國的提問,艾森豪威爾回答:“這個問題不僅在國內討論過,也是日內瓦談判的一部分?!辈⑶冶硎?,“總的來說,他們已經開始回去了”。
1954年10月13日清晨,移民局通知黃葆同可以自由離開美國,但必須是以被驅逐的方式,且由黃葆同自己申請被“驅逐”。
1955年4月,黃葆同、馮之榴夫婦終于登上了從舊金山駛往祖國的威爾遜總統號客輪,歷經兩個多月的海上顛簸,回到了魂牽夢縈的祖國。
多年后,黃葆同談起回國之路時說:“當時我知道回國會很苦。如果我們留在美國工作、學習和生活,各方面條件肯定都比百廢待興的新中國要好??梢幌氲絿倚枰覀?,再苦再窮也要回來?!?/p>
國家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
新中國的巨大變化,讓黃葆同無比興奮,滿懷激情地投身于科學研究事業。
1955年金秋時節,黃葆同夫婦服從國務院分配來到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春應化所)工作。在長春南湖公園東側這個“中國應用化學的搖籃”里,黃葆同用五十載春秋繪就了急國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科研報國、為國分憂的畫卷。
上世紀50年代,軍事戰略物資成為科研的主陣地。桐油是用油桐樹的果實壓榨出的植物油,最早被用來涂抹船體以防腐和避水。20世紀初,人們發現,桐油防觸電,可以用于電纜、電線制作,還可以用來保養軍械等貴重物品。戰爭時期,桐油成為重要的戰略物資。
這一時期,黃葆同立足我國自然資源,開展生漆、桐油等研究,并任第三研究室主任,1964年改任第四研究室主任。為適應國家建設需要,他組織領導了耐高溫高分子、氟乙烯單體合成、耐高溫航空有機玻璃等的研究,為建設強大的人民空軍付出了艱苦努力。
橡膠也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天然橡膠產量僅為200噸,無法滿足經濟軍事發展需求。1952年,黨中央號召大面積種植天然橡膠。但受地理位置影響,天然橡膠總產量始終在50萬~60萬噸左右,2/3以上需要進口。
在擴大種植面積和提高單位產量仍無法滿足國家需求的情況下,合成橡膠研制提上了日程。為此,黃葆同轉換研究方向,開始了乙丙橡膠新催化劑研究。
以往,國內外乙丙橡膠生產用三氯氧釩或乙?;C做催化劑。但三氯氧釩的制作過程大量使用氯氣,不僅損害操作人員健康,并且造成環境嚴重污染。而乙?;C必須用甲苯或者苯做溶劑,二者都是有毒物,長期接觸會造成慢性中毒,也都是易燃物,遇熱會發生爆炸。
為了找到新的替代催化劑,黃葆同通過反復試驗,打破國外文獻的條條框框,終于發現了制作肥皂的下腳料——五九酸。當時,五九酸來源豐富、價格便宜。在此基礎上,黃葆同研發出具有我國特點的五九酸釩新催化劑體系,獲中科院發明獎一等獎,為我國合成橡膠生產貢獻了力量。為了盡快實現產業化,長春、北京、南京、蘭州的幾個中試車間,他幾乎每月都要跑一遍,穿上工服和工人一起三班倒。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黃葆同已年近花甲,依然率領研究隊伍,繼續在兩個科研方向上攻關,并取得了可喜成果。
在烯烴齊格勒-納塔聚合方面,他們在鈦載體催化劑研究中提出在烯烴共聚中加入 α-烯烴反應加速這一現象的擴散控制理論;與英美學者共同澄清烯烴序貫聚合中是否有嵌段結構這一工業實踐中的基本問題;提出烯烴雙烯烴橡膠共聚“一線穿”結構的概念;在國內較早開啟了茂金屬催化劑烯烴聚合這一當代高分子研究最重要的新課題。
在多相聚合物方面,黃葆同小組首先在國內開展了熱塑性彈性體研究,繼而放大推廣。黃葆同對最大量的高分子材料聚烯烴與廣泛存在的極性聚合物的共混進行了系統研究,并著重于二者間的增容機理,尤其是提出研究界面的新方法和增容的新概念。2000年,研究成果“高分子共混物的增容”獲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這兩個項目共發表論文120余篇,半數發表在國外期刊,獲得5項專利。
黃葆同的一生始終把科研工作與祖國建設需要緊密相連,為新中國高分子化學學科奠定了基礎,開拓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催化體系。
既送魚又教學生撒網
除了在科研方面當“領頭雁”“火車頭”外,黃葆同還重視人才培養,“既要給學生送魚,還要教學生撒網”。
1998年,剛從英國回國、已經碩士畢業10年的崔冬梅慕名來找黃葆同讀博。當她提出要做全新的金屬有機合成時,做有機合成的黃葆同不但沒有反對,還給她找了一個“二導”——黃葆同的第一位學生陳文啟,外加一位碩士生。
金屬有機合成必須在沒有空氣和水的條件下完成,但實驗室不具備條件,黃葆同就和學生一起用玻璃搭建雙排管。后來,崔冬梅從日本回國,黃葆同又把實驗室借給她,還向其他老師借了一個通風櫥,并把他最后兩名學生苗蔚和王敦也給了崔冬梅的研究組。
“這樣我這個組就有了六七個人,一下子熱鬧起來,氛圍也特別好。先生能給你的支持都會給你,而且看到你的進步他會特別高興?!痹诖薅费壑?,黃葆同會給予自己的學生甚至別人的學生很多無私幫助,不會因為這是自己研究的領域就不許其他人涉足。
對學生唐濤的一篇論文,黃葆同給予了很多指導并親自修改,唐濤就把他也寫在作者欄。但黃葆同看后說“這是你的工作,我沒有參與,不應該冠名”,堅決要求把自己的名字拿下。
黃葆同從小跟英文教師學過地道的英語,又在美國學習、工作、生活多年,深知把英語學好能為學術研究打開更多窗口??吹綄W生們的英語普遍不好,他非常著急。
上世紀70年代中期,科技英語教學在長春乃至全國還是一片空白,長春應化所率先在學生和職工中開辦了英語學習班。馮之榴主動請纓承擔科技英語教學任務,黃葆同也抽出相當多的時間編教材、講課、答疑、批改作業。
在同事姜連升印象中,黃葆同的英語教學很有特點?!跋冉M織大家練習口語對話,之后他會有意識地找一本英文書,請幾位同志來翻譯,每個人翻譯一節,對于翻譯錯誤,課上就幫助修改?!?/p>
唐濤回憶:“我的英語原來不太好,黃老師把我叫到家里并拿出錄音機,先讀一段后讓我拿回家跟讀,等這段練熟后再到他家錄下一段。3個月后,我的英語聽說能力有明顯提升?!?/p>
黃葆同注重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他帶學生王建國去日本參加學術會議。會議期間,王建國與美國一位知名高分子化學家就學術問題產生了激烈爭論?;氐剿?,黃葆同特意告訴王建國,在學術上就是要堅持真理、敢于挑戰。
黃葆同講課非常風趣,知識面非常廣,上課前先寫提綱,然后按照提綱發揮。
在學生印象中,黃葆同從不說重話,學生犯了錯,他也是開著玩笑地指出來,對學生寬容、關愛、提攜。和學生聚餐時,黃葆同從不在吃飯前合影或講話,他常說:“菜都上來了,那我不客氣了,先來個雞腿?!?/p>
但他也有嚴格的一面。1981年,黃葆同的女兒報考長春應化所研究生。成績出來后,離錄取線只差1分。當時,黃葆同任長春應化所副所長,主管研究生工作。他堅決卡線,女兒只得與錄取擦肩而過。
節儉又慷慨的終身學習者
在關懷教導學生的同時,黃葆同從未停下學習的腳步。
在學術領域,經常因為一些新進展、新發現而出現一些新詞匯,這些詞匯有的是研發者自造的,有的是在一定規則下產生的。為了讓我國高分子科研人員閱讀國外文獻、與國外開展學術交流時少走彎路,黃葆同在看專業文獻時,就有意把這些詞匯記下來,并找出詞義內涵。經過常年積累,終于編寫成我國第一本《漢英高分子詞匯》。
黃葆同有極強的語言天賦,到四川他的四川話講得非常地道,到廣東就講廣東話,英文更是不在話下。
上世紀70年代末,中科院組織一個代表團到意大利訪問。出發前,黃葆同正好在北京出差,就到中科院圖書館查找英語解釋的意大利語教材,然后將其復印下來學習意大利語。到意大利后,接待中國科學家代表團的負責人說,聽說代表團中有一位先生會講意大利語。黃葆同毫不猶豫地站起來,用意大利語表達感謝并做了介紹。
黃葆同身上處處顯現節儉的家風。在上個世紀,書信是最常用的交流手段,黃葆同每天會有近20封書信往來。但凡是他寄出的信,都是用舊信封翻過來重新粘貼的。一次,課題組幫助研究生部打掃衛生,黃葆同知道他們每年招生結束會有一大堆信封,就把那些信封全拿回來,翻過來重新糊好,以備以后寄信用。
直到后來郵局規范郵政編碼,要求用標志性的標識后,黃葆同這個習慣才停止。他桌上還有一把小刀,用過的紙就用小刀刺啦一劃,剩下的小塊紙繼續用。
黃葆同自己雖然十分節儉,但對學生十分慷慨。
“他是一位平易近人、慈祥仁愛的長者?!边@是學生和曾經得到黃葆同幫助的青少年對他的評價?;貒詠?,黃葆同夫婦曾連續多年為缺少課外讀物的長春應化所子弟小學捐款買書,培養他們從小愛科學的興趣。
上世紀70年代中期,當南方一所聾啞學校美術班的學生買不到橡皮泥而慕名相求時,黃葆同立即買了100多元的橡皮泥郵寄過去。事后,聾啞學校給這位陌生的科學家來信,感謝他為孩子們的成才辦了一件大好事。
“這樣的求助信和感謝信家里還有很多?!秉S葆同的六妹黃真誠回憶道,“哥哥去世后,家人驚訝他居然沒存多少錢,去銀行核實后才發現,他對自己很節約,對別人特大方,來者不拒、有求必應。黃葆同家里幾位小保姆也在其資助下先后完成學業?!?/p>
晚年,黃葆同腿腳不太靈便,學生幾次想給他買拐杖都被謝絕。在他看來,人一拄拐就真的老了。
在人生歷程中,黃葆同面臨無數次選擇,總是篤定信念,選擇希望,無怨無悔。八十壽辰時,他即興抒懷“愛國勵志亂世中,東西求索意氣濃。喜得指引陽關道,夕陽猶感力未窮”。
1992年6月1日,黃葆同(后排左三)、馮之榴(后排左四)與長春應化所子弟小學的學生一起過兒童節。
本版圖片均由長春應化所提供